这条街是瓷器街,话说瓷器业在隋唐时期发展的不错,最后还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而此处的民风豪放,餐具也秉承了豪放之风,一个字,大。饭碗恨不得比脸还要大,好容易看见有小点的盘子,结果人家叫碟子,算了,现在的人没什么油水,饭量大,餐具大点也正常。正准备下叉,一个叫立春的小丫头不顾礼节地暗暗拉了拉唐风的衣襟,唐风秒懂,随口敷衍了两句,说是要再逛逛。商家掌柜也没恼怒,点头称是。
出了店铺,走开几步,唐风问立春:“你想说什么?”立春回答道:“回禀夫人,刚才奴婢听夫人和巴管事的话里说,这些东西应该是给今日要添置的仆人们用的。其实夫人大可不必如此破费,别说仆人们,就是寻常人家也都是用的粗陶,哪里用得着买这么精细的瓷器。”“精细?”唐风觉得自己学了个假的汉语,对精细这个词是不是有什么误解,刚才的瓷器跟‘精细’一词能搭吗?差太远了吧!不过老话儿说,听人劝,得一半,既然小丫头都这么说,那就买粗陶吧!唐风经过货比三家后选了一家性价比比较高的店铺,买了五十个人用的碗、碟、瓦罐,留下地址让店家送货上门,一行人继续逛街。
瓷器街旁边就是米市。这次唐风先问清楚了当下寻常人家吃的主食,还是以米饭为主。不过米也分好多种,最便宜的是米铺不知道从哪里淘换出来的霉米、陈米,其次就是糙米,至于精米丫头小厮们都表示没福气看到过,当然,还有一些现代高端古代低端的五谷作为主食。当问及五十个仆人要准备多少粮食才够的时候,这几个小家伙竟然一脸茫然的回答道:“不是主家给多少就是多少吗?”原来这年头的仆人真的可以不用当人来看,平常的时候一天两顿清粥,比米汤也多不了几粒米;忙的时候可以有一顿干的,基本能吃大半饱,太节约成本了。唐风决定不问这几个不把自己当人的,问问店家。奈何店家的回答也差不多,虽然不明白为什么要按吃饱饭为标准来给仆人准备粮食,也不明白为什么家里有这么多仆人还需要买粮吃,还是当家娘子亲自出来买,不过毕竟关系着自己的生意,多卖点出去谁不愿意呢,所以还是以自己的饭量为参考,给了唐风一个比较靠谱的数据。唐风听完不禁咋舌,饭桶啊!算下来这里一个人一天的饭自己差不多要吃两三天了,可能是因为自己生活在现代的和平年代,每顿都是各种菜品比主食多,而古代的普通人基本都是以主食为主吧!不过粮价是真便宜,就拿粟米来说,一斗才二十文,上好的大米也才一百六十文。定了除霉米以外的各种粮食包括各种豆子各一百石,留下定金,同样留下地址让店家送货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