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康熙侧臣·纳兰容若传 > 第123章 第123章

第123章 第123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对朕而言,纳兰得第一名和得第十名无别。”

“皇上这般说,是打着心底里认可纳兰公子的才学?还是将他置于跟别的泛泛之辈同等而论之地?”

“朕,惜才也畏才,如是而已。”

苏麻喇姑看向孝庄,孝庄对玄烨的回应着实是生了气。

在孝庄看来:玄烨不是在对纳兰行使自己作为皇帝的特权,而是心中忐忑,对纳兰爱恨交加,最后选择了让纳兰不好过,以达成自身“恩威并施”的目的。

孝庄走到回廊里坐下,对站着的玄烨道:“皇祖母要你去向纳兰认错。”

“什么?”玄烨无疑是不乐意,“皇阿奶您让孙儿给纳兰赔不是,孙儿什么时候给臣子认过错?”

“你自己好好想想,你有什么资格把纳兰占为己有、主宰他的人生?他想上阵杀敌你不许,他想入翰修书你不许,他好心献策你偏要唱反调……你接二连三地气他,皇祖母实在看不下去。”

“那是因为孙儿在乎他。”

“你对纳兰爱重【注1】太过,不是好事!”

“请皇阿奶明示,朕该把纳兰放在什么位置?”

“皇上自己定夺,纳兰是无论放在什么位置都能把职责做的尽善尽美的人。唯有一点,纳兰有寒疾,皇上不可让他去驻守饱经风霜之地。”

“伴君如伴虎,朕多疑多变,不就是冷霜寒冰吗?何需纳兰去塞北?该有的寒意和悲凉,他早体会过了。”

“皇上,你自己想接下来如何面对该面对的一切吧!”孝庄起身欲离,“纳兰那边,多叫曹寅去探望。”

“朕知道了。”玄烨恭送孝庄,“纳兰没有记恨朕,他只是不满自己的才能被朕这般对待。”

孝庄走后。

顾问行小心翼翼地提醒康熙皇帝:“万岁爷,照奴才看,太皇太后的怒气未消啊!”

“你觉得朕心情就好吗?”玄烨冷问,“朕这般对纳兰,叫他与‘状元之名’与‘翰林之修’双双失之交臂,后世之人会如何评价朕?皇阿奶不消气,不是理所当然吗?”

“那万岁爷何不听从了太皇太后的意思,叫纳兰公子回来,君臣之间好好说话呢?奴才见曹寅曹侍卫是个懂得察言观色之人,必将促和万岁爷您跟公子。”

“再说吧——”玄烨忽然往南方一指,“岭南之师攻打吴三桂城楼已久,朕怎么不见有战报传来?”

“奴才也觉得奇怪。”顾问行寻思,“要不万岁爷您即刻回养心殿,召兵部尚书来见?”

“好。”玄烨决意,“传朕旨意,叫兵部尚书来见。”

*

纳兰容若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往徐乾学府上。

曹寅不解,纳兰只道:“徐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倒想看看他心里在想什么?还有那套复杂的丛书《通志堂经解》,我有一阵子没跟徐先生相谈了,顺便探探他的口风。”

“我听说徐乾学不待见新入翰林院的编修们。”曹寅道,“他对那些编修口出微词之际,还不忘扯上纳兰你。”

“由此可见,徐先生心口不一,他怕是巴不得挑起那些新编修们对我的不满。”

“同样的场景和演技重复的多了,徐乾学不腻吗?那些新翰林会看不出来?”

“子清你想看看,文人们的风骨是怎么被消磨殆尽的?不是随着年岁增长油尽灯枯,而是处处受制于人,才华得不到施展啊!”

“纳兰你自己呢?”曹寅问,“放榜得知名次却不被皇上安排职位的日子里,打算怎么过?”

“向阿玛和额娘尽孝道,让袖云和尔谖怀上我的孩子,为明府增添喜事;去看看京师远郊的风景,做一个人闲心不闲的纳兰公子;见见想见的人,跟她一起共处独一无二的光景,为她写词,也为她——”

纳兰忽然停住,“在日后进入明府当我的侍妾争取机会”这句话,实在是说不出口。

“你能先把编书写书的事情放一放也好。”曹寅边说边点头,“你需要把心放飞,到感情里、旷野上、知己间去寻觅自由。”

两人就这么说着,来到了徐府门前。

看门的家丁进去传话后,徐乾学亲自走了出来,张口就是:“公子别来无恙啊!曹侍卫也来了?”

说罢,也不等二人应答,就把二人往家中引。

*

进入徐府的藏书阁坐下。

容若看见了《通志堂经解》上面的刻字,编撰者的姓名,只写了“纳兰成德”四个字。

他心里明白:徐乾学这是故意的编撰的“功劳”都归属在自己的学生身上,看似谦虚礼让,实则是想让纳兰成德变成一个自私自利、好大喜功、沽名钓誉之人。

甚至是进一步推敲,事后必定有人上奏折弹劾:参与编撰《通志堂经解》之人,上至大学士徐乾学、下至只出小力之辈,皆是畏惧纳兰明珠的权势,才把功劳全部归让于其子成德。

——如此一来,康熙皇帝必定会寻得理由来惩戒纳兰父子,徐乾学好是险恶的用心!

——想要借机落井下石,叫康熙皇帝疏离纳兰父子,徐乾学你当真是记自己无法依附明党之仇,是否要无耻地去找索党之人助尔张目?

“吾师何以抬举学生至此?”纳兰礼貌问,“学生腹中学问,也有数成是吾师所授,理应跟吾师并列名例。”

“本官是为你着想啊!”徐乾学装作大度,“如今皇上不给你应有的功名,叫你在天下读书人眼里有口难论。本官正是要让这《通志堂经解》来为你正名和缓解你心中的不得志之苦啊!”

“学生知悉吾师用意。”

“公子别这么说。”徐乾学站在孔圣人的挂轴下方,摆了摆手,“本官对你是尽心尽意,所作所为皆是心意。”

“吾师打算何日将这独刻了成德之名的范本上呈圣阅?”

“公子觉得不妥当吗?”徐乾学挤出一丝笑容,“扬名天下不在人而在书,成德之著述,岂非震古烁今,有口皆碑?”

“学生只怕是惊煞众人,不但不得好名声,更是将吾师也陷入不义之地。”

“本官甘居幕后,一切以公子为重,以大清文坛为重,以吾皇万岁为重!”

“吾师此言差矣,成德尚且年岁二十,不足以跟鸿儒学者并提,冒然署名于巨著之上,独占一席,如何叫后世之人信服?吾师说再多‘关切’与‘爱徒’之语,也只会落得一个虚伪的名声罢了。你我师徒应垂范青史,不应诟病于后世之口。”

“那公子以为,《通志堂经解》的署名该如何办啊?”

“应当是并署成德与吾师之名,再插入一页,详细刻入参修者之名,不可有一疏漏,才可说是无愧于心。”

“那可就不是一页可以放得下的了。”徐乾学故作惊慌,“公子心善至此,是该为后世所尊。”

“主撰两名,你我师徒;编修数员,并存于册。本就是合情合理。”纳兰翻了翻书页,“只是吾师自作聪明,‘爱’成德过甚罢了。”

徐乾学心中一怒,切齿咬到了自己的舌头,疼的厉害。

——好你个纳兰性德,本官是巴不得你背负一个“自高自大”和“名自父望” 【注2】的骂名。之前本官不认为自己会与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却如同受了师徒关系的束缚一般,飞蛾扑火,自燃羽翅。

——你为这套儒家经典释义丛书耗费了多少心血,你心里没数吗?光凭这点你就值得留名独树。你怕如此会给你阿玛明珠招惹弹劾?你的孝心在本官眼里,真是可怜可悲。

“公子,本官有掏心窝的话不得不说。”

徐乾学与纳兰隔着一张桌子面对面。

“你怎么会有自己编书得成是托了明珠大人的权势的想法呢?怎么会觉得别人帮助你整理书里的资料,也是看在明珠大人的面子上呢?你有自己的才华,能够倾注三载来成就一事,谁敢说你不如那些老夫子和汉人?”

“我徐乾学就算有再多的心眼,也不至于在《通志堂经解》的署名权上惹公子你胡乱猜疑啊!至于公子所说,后续徐某要把刻本上呈皇上、背后联合索党参纳兰父子一本……更是无稽之谈。”

“吾师不必急着辩解。”

纳兰觉得心情沉闷,双眸垂倦。

康熙皇帝的打压不用,已是如葛藤缠绕心扉;加上座师徐乾学的别有用心,更是自明自伤。

*

《通志堂经解》刻名之事,可以说是不了了之。

纳兰容若的精力只允许他后续跟进,没法当场跟徐乾学一锤定音。

纳兰迷茫地骑马缓行。

无意归家面对明珠,也无意去别的地方消磨时间,仿佛天地之间,己之所往只是马匹之所向而已。

“子清你说,除你之外,我这般处境,还能求谁来分担心事?”

“这署名之事可大可小。”曹寅在心中一权衡,“你应该尽早拿定主意。或者就先一步跟皇上说。”

“我心中,苦水满溢。”纳兰用心捂了捂心脏,“我独挑主编之名,不错是我应得。但是时局由不得我如此,天下读书人和朝纲重臣们……哪能服气把功劳都归在我身上。他们不会直接针对我,只会把不满都指向我阿玛明珠,我不能做个不顾阿玛将来处境的不孝子。”

“我不是很懂。”曹寅问,“徐乾学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难道看着纳兰父子不痛快,他就爽快了吗?”

“子清,当下的人言可畏不足惧。”纳兰摇头,“可怕的是,康熙朝过后,大清江山在爱新觉罗家的子孙手中交替,他朝皇帝【注3】会如何评价我?我在天上听得他朝皇帝之声时,会不会黯然伤神:原来一个人,死后百年,也能身败名裂啊……”

“你的祖王父多尔衮,不正是如此吗?”曹寅重提往事,“多尔衮是为大清打下江山和定都北京的功臣,身后之名,又能得几多公正评价?”

“都是宿命,祖王父的宿命,我纳兰性德的宿命……”

【注1】爱重:喜爱和器重

【注2】名自父望:名声来自父亲明珠的威望和权柄。

【注3】关于《通志堂经解》的署名问题,乾隆皇帝对纳兰成德多有责难。乾隆皇帝对纳兰成德的责难和成见源自和珅。和珅主张不在《四库全书》中收录纳兰性德词作、千方百计侵占纳兰最爱的渌水亭,且在乾隆面前对纳兰父子多有不实之言。可见专栏《大清第一额驸·丰绅殷德传》(又名:《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