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的砖瓦窑后面是秦三哥爱军在负责,建议他带领乡亲扩大规模办理砖瓦厂,同时不断更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给三哥找了一个学习技术的地方,让三哥以后带人去进修。
建议秦大队长老父亲,以后可以寻时机,带领村民开展辣椒酱产业,他们家乡盛产辣椒,品质优,同时秦曦想起一个在现代新媒体上学会的,很喜欢的辣酱配方。现在可以小规模尝试,以后人手更充足了,可以扩大规模。
托王宜凌找关系,以后让堂哥去学开车,做驾驶员,看看能不能考入汽车站或者运输公司,当然开客车比货车更安全。以后改革开放后,还能做物流生意呢。
在秦家大队住了几天,秦曦又得跟着王宜凌回去了,老王同志的假期只有一周,得算上来回的时间。
回去军区没多久,王宜凌又出任务了。
时间就慢慢到年底。
本来按照夫妻两人的打算,新年要休假去看公婆,结果丈夫出任务了至今还不知归期,小媳妇第一次就一个人回去,不太好,于是就没有去。
年尾的时候王宜凌短暂的回家待了几天,又出任务了,而且这一去,将近一年才回来。年头出发,年尾回来,升职中校。秦曦才知道他去前线战场了,立功,但也带伤回来。秦曦也和所有军属一样,丈夫不在家,好好过日子,丈夫出任务回来了,好好照顾他们。
温温柔柔,是短暂的,这群家伙就不听医嘱,伤还没好,就想高强度锻炼,嚷嚷着还能战斗,下次需要他一定让他上。秦曦也不河东狮吼,就默默地掉眼泪,做足了不能失去丈夫的小媳妇样子,让他好好修养,天天喝补汤,务必不留病根。
直到第二年过年,秦曦才去见公婆。婆婆人很好,温暖善良,是个家务小能手,有一手熟练的制衣手艺。秦曦顺道请教,学会了她的制作衣服的技巧,婆媳相处愉快。
随后几年时间,王宜凌还是时不时出任务,秦曦一个人在家,工作是不去工作的。有老公在外拼前程,收入通通上交给她,不需要养老,只养他们两个人,钱票绰绰有余,在秦曦这种花钱大手大脚的人手上,居然也还能存下一笔巨款(相对其他普通家庭)。
此时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电视没有几个节目,连书的种类都很少,秦曦无聊的开始学习刺绣了。毕竟制衣爱好也不能太频繁了呀,哪有那么多布料,设计衣服可以发挥的空间也小,不能做花里胡哨的衣服,会被举报。还是刺绣更加耗时,正适合打发时间顺便培养技艺。
正好军区所在的川省有华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曾开设省会蜀绣厂,当时蜀绣技艺发展蓬勃,又有新的针法被研发出来。可惜在十年浩劫开始后,蜀绣被打为□□的东西,被加以批判,蜀绣厂受到影响,刺绣工人另谋生路。还好从1972年开始,广交会的开办,让国家又注意到了蜀绣这项技艺,这时候学习蜀绣,就不需要偷偷摸摸了。
为了学到更多的针法,秦曦托人寻找蜀绣师傅,前去拜师学艺。回来把刺绣需要的工具通通备齐,绣架找木工做,针线布料剪刀买了好几种,大约是差生文具多吧,启蒙的老乡都是拿着圆圆小小的绣棚刺绣。
刺绣之前还得先学画画,得先画出花样,然后动手绣。
素描秦曦还是会一点的,现代的时候从小学开始就有美术课了,老师教导素描的时间比较多,因为油彩贵且容易弄脏衣服、教室。秦曦学习的时候很有动力,因为素描成画速度快,超级有成就感呢。虽然老师总是用默默无语的眼神看我,但我就觉得自己是个素描天才。
为此家里还送秦曦去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素描,直到进入高中学业太重,她也反应过来自己在画画方面的天赋只是平平,就没有再学了。不过这段学艺经历,正好给刺绣画绣样打底,秦曦在师傅那里学得可快了,赢得师傅多次赞扬。
越发顺利的学习,让秦曦的兴趣更高昂,没事的时候就坐在院子小亭子(棚子)下刺绣。为了保持手指皮肤嫩滑,不生倒刺,每天干完活就得涂护手霜——此时没有专门护手霜,只能用雪花膏、蛤蜊油之类的。
不过她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也不多,她不需要出门工作,不下地种田,很少和朋友出去挖野菜。也就家里的事情需要做,例如偶尔加餐做饭洗碗(大部分时间吃食堂),老公不在家的时候洗自己的衣服(老公在家的时候全部他洗),几个月洗一次床单被罩(一年也轮不到她几次,基本上让老公在家的时候洗干净),给花、菜、果树浇水(施肥和打虫还是老公的事情),水泥地也不需要她拖,只要偶尔扫一扫。
她这轻松的日子,有人觉得羡慕,也有人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