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所剩的粮食不多,顶多吃个十天半个月。
挣钱迫在眉睫,不过现在还是先填饱肚子再说。
有了白天的经验,她生火已经快了不少。
至于厨艺……熟了就行。
为了补偿这副身子,叶秋莹当机立断给自己加餐。
晚上奢侈地煮了一碗红糖炖蛋,甜滋滋的红糖水加上新鲜的土鸡蛋,滋味竟然意外地不错!
忙了一日,浑身累得瘫软,叶秋莹几乎一沾枕头就睡。
等她再次醒来,已是第二天天亮。
为了生存,叶秋莹不得不上山砍柴,迎着清晨的霜露,砍了些细小的柴火,沿路采了些她认识的野菜。
可惜基本不认识,太多植物在她眼里形同野草。
以前觉得这话不对,但现在想想确实有点道理——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缺乏生活技能、气节五谷不分。
叶秋莹叹息一声,生怕摘错毒死自己。
只能见人就拐着弯问,偷偷瞅别人都摘了些什么。
好不容易回到家里,一整个上午都在劈柴挑水。
忙完整个人已经有些吃不消,休息了好一会儿,叶秋莹才站起来准备做饭,刚站起身又是一阵天玄地暗。
她捏了捏眉心,开始生火。
本来想给自己做个面片补补身子,谁料揉不成面团,倒进锅里愣是做成了面疙瘩汤。
叶秋莹仰天长叹——唉,饿不死就行。
80年代的农村,基本没有什么大型家用电器,她不擅长木工活,所以光在柳桥村当修理工,她很可能会饿死。
叶家后院倒是有一亩荒地,可惜她不会种地,等她学会了,黄花菜都凉了。
术业有专攻,还不如留给她盖间工作室。
睡了一个午觉,恢复了不少许元气的叶秋莹,打算去镇上逛逛。
五月末,天气已经变暖。
漫山翠绿,山路两旁长了不少野花。
前世她是个技术宅,除了工作的时间,基本和原身差不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吃饭全靠外卖。
难得近距离接触乡间美景,叶秋莹感叹不已。
没有失真的高清晰画面,真实且富有生命力,远不是相机能够呈现的。
当然,这种感叹只持续了不到半个小时。
走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叶秋莹已是脸色发青唇色泛白,不得不中途停下来休息。
这副身体太弱,养好伤以后,锻炼身体必不可少。
当然还得准备一辆代步工具,买不起汽车、没有配件组装不了电动车,拼装一辆自行车也不错呀!
走走停停,耗费近两个小时,叶秋莹终于赶到青源镇。
青源镇和柳桥村相比,人多了不少。
除了两三间小商铺,还有些许小摊贩,镇上还有卫生院和小学,面积不大,可整个乡镇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都在这里。
听说镇上刚通电,她还能听见乡镇政府广播传来的年代金曲。
没有遇上赶集,能逛的东西也不多。
叶秋莹问了一圈,镇上都是家庭式经营,没有招工需求。
看来,她只能去县城找工作。
幸运的是,她在小商铺找到了卖小灯泡的商家。
青源镇刚通电,灯泡正热销,小商店备了不少灯泡。
叶秋莹花了两毛钱买了两个小灯泡,一个用来修翠萍嫂子的手电筒,一个留着备用。
去县城的车费都省了,临走前又买两包火柴和糖、盐。
东西买齐,叶秋莹也不再耽搁,返程回家。
……
一路太平,又渴又累的叶秋莹,回到家里第一件事,狠狠灌了一大口凉白开。
濒死一线的她,才终于感觉自己活了过来。
转瞬,她又屁颠屁颠跑去修手电筒。
今日事今日毕,趁天还没黑,她赶忙将修好的手电筒送到翠萍嫂子家。
经历了下午险些晕厥事件,叶秋莹决定还是好好休息几天,再去城里找工作。
正常失血过多导致濒死的病患,一般都会待在床上静养,她倒好刚醒来就东奔西跑,元气大伤。
叶秋莹不敢再作死,乖乖宅在家里,玩原身爹爹留下来的工具箱。
准确地说,现在是她的了。
叶秋莹乐呵呵拿着工具,在家中四处游走。
墙面地面门窗查漏补缺,哪里损坏补哪里。
她一向喜欢干净宽敞、简约风的房子,索性拆解了无用的木板和布料,整个房间顿时通透不少,看起来也更加明亮宽敞。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电!
没有电,意味着她还得劈柴做饭。
叶秋莹欲哭无泪,一个伤患没有充沛的体力,难以完成一日三餐。
值得一提的是,养病期间也有乡亲来找她翻新家具。
因为需要重新锯木头修补缺损,还得凿木刨花打磨,不是她的专业,而且工作量巨大,工钱太少,被她婉拒了。
一连休息三日,昏厥的现象才有所减缓。
叶秋莹看着为数不多的口粮,也是时候去县城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