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开始的“北美大三/元”持续一个月,状态曲线应是与红土赛季相似的上升-平稳-上升-巅峰-回落。
美网过后,给幸村休息的时间极少,因为一个月左右的亚洲赛季是对幸村有利的“主场”,他的“市场”也在此期间。并且和欧洲室内赛季相隔也很短。
所以他最好学会将状态小峰值集中在两个大师赛,并在年终总决赛上升至最后的巅峰期。然后在戴维斯杯总决赛后落至谷底,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宝贵冬训和休息时间。
这相当于贯穿一整年的“大波浪”,五个峰值及三个谷值。
其后,便是第二点需要掌控的“小波浪”。聚焦于持续一周或两周的一站比赛期间:
从一站比赛的赛前准备到决赛后,通常是一个上升-峰值-下降的“小波浪”。
幸村问题在于,他欠缺一些控制状态的意识,总是“出状态”过早。在第一周的后半段就达到最好的竞技状态,然后只能往下掉。
所以通过对幸村今年比赛的观察,他在仅持续一周的比赛都能获得非常好的成绩,但在两周的赛事中往往“后继乏力”,即使冲到决赛,总差一口气。
无论“大波浪”还是“小波浪”,都符合人类机体的正常规律。一个人是不可能总让自己保持在最巅峰的状态的,幸村能维持两轮甚至三轮,已经相当有天赋了。
他需要控制自己的“峰值”到最后的两轮。
以上的控制就带来一个问题,当幸村无法每场比赛都在最好的状态时——尤其是大师赛,他如何赢得比赛?
要知道大师赛和大满贯,面临的对手基本一致。
这就是诺亚冬训时(以及之后的春训、夏训)要做的——体能已经达标了,该集中精力在技战术(武器库)上。
第一,战术。他要把所有的战术组合铺开,教给幸村。这是他退役前,对网球理解的“精髓”。他认为幸村有这个能力接受。
第二,技巧。极度依赖球感的某些特殊击球技巧,练熟了才有比赛时的“灵光一现”。它与球感的培养是“相互”的。
第三,节奏。这是诺亚退役后关注的东西。他看不到了,只能听。
很多人都会忽视这个从接触网球起就遇到的存在,尤其是未经过系统专业教学,从打野球起自然学会网球的人。
网球的时机很重要,引拍-挥动-击球-随挥,某一步乱了,整个击球就会变形。
如果是正常的击球点,那么节奏是咚-咚-咚。
如果是上升期击球,就变成咚-咚、咚。
如果是上旋球,击球点急坠、变高:咚--咚--咚。
如果是下旋球,击球点变低且要快:咚--咚、咚。
……
这形成了“变奏”、“压迫”等战术。
一名选手如果只有“大力猛抡”这个武器,他很快就会被适应、“缴械”。因为“抡”需要恰当的挥拍节奏,破坏掉节奏那你就挥不出来了。
诺亚有最新的理解,他会把第三点融入战术中,和幸村更多地讨论。
“三巨头”之一的费德勒曾提出过一道经验:他在比赛中会“攻击对手的强项”。通过不断的“硬碰硬”,锤炼自己的“武器”,意味着即便他状态不佳的时候,也有把握战胜对手。
诺亚的思路与之有“同”,也有“不同”。这就触及他的后两点:
第四,心理战。
球员有许多击球类型,底线防守、底线进攻、底线反击、全场、网前……
从意图,流行分为两类谈论:攻教、磨教。攻教追求制胜分,磨教意在消耗、引导失误。
比赛时往往攻教“招式华丽”,观赏性强;而磨教乏善可陈,欠缺吸引力。
诺亚认为“攻击对手强项”是摧毁心理的方式之一:你正手暴力,制胜多,我就跟你刚正手;你防守好,我也稳定击球看谁先失误。
证明实力上的差距,摧毁对方的自信。
下次碰面时,对手的心里会产生畏惧——因为他最强大,最引以为豪的武器对你不起作用。
一旦有了畏惧心,两个人就更不是“一条水平线上的战斗”了。
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
诺亚更青睐“戏耍”。
化解进攻、调动防守、出其不意、掌控节奏。有需要时,他会做“面对面”来进行心理上的攻势,但更多时候,他引导对手进入自己的节奏,战术被一一看破,士气被一球一球打压,越来越没思路,越来越“乱打”,对他无可奈何。
“不顺”、“没状态”是最容易让球员在比赛里暴躁的事情,不少人会在与诺亚的对决中“破防”,产生阴影。这其中也包括“双王”。
第五,打针对。
这是从心理战中单独分出来的策略,因为百试不爽。攻击薄弱点永远是最省力的招数。
诺亚从前就经常和幸村、天海讨论各个球员的弱点。
这两点诺亚打算后续强化,因为它们算是“捷径”,用来帮助幸村“扫水”“减负”的。早早习惯走捷径不利于以后的提升。
幸村对诺亚的方案相当满意。他很庆幸已经拥有了“阿尔法”和“贝塔”,可以随心所欲地得到设想的球质来实现战术和技巧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