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
他抿了抿唇,还是问了出来:...之前看你跑马就没有踩着马镫,之后更是直接拆了,连笼头也不要,就对自己的骑术那么自信?
玉凌一脸的苦大仇深:没用的东西,为什么要留着?
他被玉凌这话惊得狠狠挑了一下眉毛,十分不解。
玉凌轻轻耸了一下肩,语气中竟然还含着点惆怅:这些东西真的没有什么作用,留着确实是一种浪费。在最开始的时候,马儿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想要骑它的人,不是照样骑吗?哪有那么矫情啊?只是马蹄铁对马儿的脚掌确实有好处,这需要留下。马鞍子可以让人坐得舒服一些,可以保护马儿的脊骨,这需要留下以外,别的东西真的没有留下的必要。这马鞍子在最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布做的,仅仅也只是满足坐得舒服一点,可以携带点随身物品这个作用。后来,有了高桥鞍,才有了保护马儿脊骨的作用。缰绳,是用来控制马儿的转向和行止的。但在草原上生活的人,我观察了许久,发觉他们几乎都不用缰绳。因为他们对马儿的操控,只需要用不同的口哨声和指令就行。所以,这东西也不是必要的。笼头,那也只是用来装饰和区别的,实际并没有什么用处。且有些时候还会遮挡住马儿的视线,实则非常容易引发危险。马镫这个东西,在最开始也是没有的。在使用布鞍子的前期,这些骑马的人都是双腿就这么吊着的。但长时间的骑马,两条腿就会很酸,这样才有了用皮带做的吊环,但这仅仅只是用来在上了马之后,放脚的。它并不具有后来那种金属马镫的作用。因为布料做的马鞍子实际上是滑动的,若是踩着吊环上马,最终的结果就是马鞍子滑动下来,吊环也滑动下来。那段时期,人们是抱着马脖子抓着马儿的鬃毛上马的,还是挺粗放的。后来有了高桥鞍,高桥鞍上有把手,且高桥鞍的框架是用木料做的,可以很好地卡住马的脊骨,这样人就比较好上马了。但这个时候,没有马镫,人们都是抓着把手,利用手臂的力量来上马。草原上的人长期都需要骑马,每一个部落和部落之间相隔的距离远,他们的主要行动方式就是骑马。所以,发展到这个地步的马具,对他们来说,完全足够了。且他们天生也会骑马,遂不需要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马镫这个东西,是中原人发明的。发明这个东西,跟战争有关。在汉朝时期,有个大将军叫卫青。汉武帝为了远征匈奴,厉兵秣马。其中一项,就是派遣卫青去购买来自西域的良驹。再对军人加以训练,最后成就大汉铁骑,横扫匈奴。那个时候,就没有马镫,所以对这些军人的骑术要求就很高。加之没有马镫的时候,脚没有一个受力的地方,他们又要挥舞着手中的武器,或是射箭,这个时候就要用脚背去死死地扣住马肚子,如此才能保证不会在马奔跑的过程中,或是马没有奔跑,他们却需要杀敌的过程中,摔下马去。匈奴人本就会骑马,不仅仅马彪悍,人也彪悍,这也是在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情况比较糟糕的原因。出现这种糟糕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原的马少,又没有耐力,还抗病能力不强,力量弱,跑不了远路,也跑不快。如此,就无法组建强大的骑兵军团。这是卫青要去买马的缘由,一者增加马的数量,二者引进优秀的西域良种马,来改善中原马种的缺陷。随着一批又一批的良种马进入,的确也产生了很多适合骑兵的军马。出现这种糟糕情况的原因之二,就是中原人不太会骑马。一者源于最开始的时候,御,这一项课程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学习。且这些贵族子弟学习的还不是骑马,而是驾驭马车。这跟单体操纵马匹,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源于当时的马具很简陋,中原人力量不强,没有办法通过手臂的力量直接上马。三者源于那时是步兵的天下,骑兵虽然有,但不够强大,统治者对其的重视也不够强。四者源于那时的人没有办法适应长时间把腿吊着,以及用脚的力量去稳固住身形。还有别的很多原因。卫青是骑奴出身,最是熟悉马儿的秉性。又得汉武帝的亲自教导,谙熟兵法谋略。如此,由他带领,练兵千日,最终才成就了大汉铁骑之威。只是,这仅仅针对那些骑兵而言。一般的人或者普通的兵士要掌握这些技能,还有一个很长期的训练过程。后来,有了马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