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来来去去的,都是单一方向的行走。
加之,那个时候是在晚上,是在休事的时间,那么窗户和门都应该是关闭着的。
就算屠苏和肇临进去了,至多不过把门打开罢了。
最多再开几扇窗。
但为何偏偏开的是背对着他们的窗户?
再说,若真的有大风刮来,也不大可能把处于藏经阁内部的蜡烛吹熄。
一者,藏经阁的门窗都是从内向外单向打开的。
也就是说,如若真的风很大,最多得到的结果就是把门窗吹来摔回原处,即吹来关上。
二者,天墉城内的蜡烛不是普通的蜡烛。普通的蜡烛也经不起这么没日没夜的消耗。
天墉城这边的蜡烛借鉴了长明烛的制法制作而成。
这是天墉城内部的工匠做的。
一只蜡烛可供七个昼夜的消耗。
后来,有过改良,为其增加了一个灯罩和可供调整的风门。
确保蜡烛在燃烧的时候,不会因为风而使得火焰跳跃,致使伤害眼睛,以及确保蜡烛的消耗时间更长,完全可以达到一只蜡烛供十四个昼夜的消耗。
那些更换蜡烛的,并不是天墉城内部的弟子,而是工匠。
在这种情况下,蜡烛居然被风给吹熄了?
这也...
因为这种蜡烛是被特制的,而这种特别的制法还是跟陵墓里面的那种蜡烛学的,多多少少有点儿不太好,遂此事基本上没人知道。
这些弟子皆以为天墉城灯火通明,是因为工匠们一直不停地换蜡烛所致。
加之这些蜡烛中还有一种原料,叫做人鱼膏。
这东西来的残忍,遂也隐晦不提。
那些供长久照明的蜡烛,确实算不得很干净,但有用,也就行了。
至于分发给各处的那种蜡烛,仅供普通照明使用的,倒确实就是在山下的商铺中采买的普通蜡烛了。
当时的守卫弟子,见到烛火不够明亮,为屠苏和肇临多点了两盏蜡烛,这个比较正常。
那种长久照明的蜡烛所做的灯,一般都挂在房梁上,虽然燃烧的时间长,但因为距离地面的矮几远,若是要在藏经阁去默书的话,确实需要点上烛台,如此才能获得足够的光源,看清书上的字。
也就是说,就算真的有大风刮来,也刚好门窗都打开,那么最多熄灭的也就只有屠苏和肇临桌面上放着的烛台,其余的供长久照明的蜡烛是不会熄灭的。
这...
看起来,这似乎是这些黑衣人百密一疏的地方了。
藏经阁的窗户都比较矮。
最低的位置,大约是成年男子小腿的高度。
这是为了极致的采光。
若是晚上有人在藏经阁默书的话,按照正常的成年男子的坐高,应该能够从远处看出灯光投射出的人的影子。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是能够在远处看见屠苏和肇临所在的楼层的。
但按照藏经阁中纵四横四的矮几摆放方法,以及藏经阁中的矮几全都是放在整个房间的正中,而周围则是呈现放射状摆放的书架,如何确认当时的藏经阁中只有屠苏和肇临两个人的?
假设在当时的屋中有四个人,若他们似叠罗汉一般的,坐在同一列矮几后,几个人对准一条直线,那么在远处来看,岂不是应该只有一个人?
这...
还有,这藏经阁上上下下只有五层。
只是因为内部要放置高大的书架,所以才是一层当普通房子高度的两层。
但即使如此,整体的高度也比剑阁要矮上不少。
五楼,放置的是天墉城的机密,是不允许任何弟子前去的。
且五楼的大门也是有一把锁的。
只有掌教、诸位长老的手中才有这把锁的钥匙。
也就是说,五楼里面的各种文献典籍等,只有掌教和长老才有权限参阅。
自己也是在获得了代执剑长老之位之后,才获得了藏经阁五楼的钥匙,才有幸进去看看。
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屠苏和肇临都不在藏经阁的五楼。
一楼是个大厅,放置了一些空白的文书等。
且一楼也没有可供弟子们坐着书写的矮几和蒲团。
也就是说,当时的屠苏和肇临只能在藏经阁的二楼到四楼之间。
这么一个位置...
比人的视线高出了不少...
若是坐在正中间的话,在远处又能不能看见藏经阁中有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