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修炼,体内的寒气就会越甚。
且望舒心法修炼还有个非常特殊的地方。
每次心法完成,收功的时候,以真气运转的寒力最终不是归于神阙,也不是归于气海,更不是归于丹田,而是归于会阴穴。
那穴,为阴经脉气交汇之所。
与百会穴为一直线。
百会为阳,接天气。
会阴为阴,接地气。
二者相互依存,相似相应。
乃人之精气神之通道也。
统摄真气在任督二脉上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平衡。
正因这望舒寒气是寒中之寒,又在其心法收功之时归于阴经脉气交汇之所,更是加深其寒力。
阴性功体者,水遇凉而冷,遇寒而凝。
一旦沾染,便是纠纠缠缠,再无分离。
当阴性功体者修炼望舒心法至十七重之时,体内积存的寒气已达阀值,在突破十七重的关口时,行气结归于会阴。
当该次行功所运转之寒气全部回于会阴之后,会阴穴便会产生尖锐的刺痛之感,接着便是随呼吸产生刺痛与钝痛交替之感,且体温随之急剧下降,仿若置身冰窖寒窟,以会阴穴为中心,散发出近乎于肃杀千里般的深重的寒意。行功者身上会逐渐凝出厚厚的一层寒霜,其所处之地,甚至可立刻化作一间冰屋。就连时间,也会因此而流逝得比正常情况更慢一些。寒意以会阴穴为始,沿任脉上浸至百会穴,又以百会穴往下沿督脉,下注回会阴穴。之后,寒力自会阴始,猛冲百会,循任督二脉运转九百九十九小周天,再以任督二脉为基,巡行其他四肢百骸行一千大周天之后,所有寒力回流至丹田,结出米粒大小的金丹。此刻,金丹沿任脉往上至百会穴,脱离人体,悬于百会穴上方,源源不断地吸纳人体内的真气,直到将所有真气抽尽。这些真气就环绕在金丹的周围,以真气巡行大周天的时间为凭,每行一个大周天的时间,这些真气就往金丹上裹一层。直到所有的真气都被金丹全部纳入。此刻,行功者如亡人,无呼吸,无脉跳。此时,金丹的大小接近于一颗普通丹药的大小。且金丹的颜色也由最开始的乳白色变为与望舒一般的幽蓝色,发出浅浅的光芒。金丹往上游走六尺余,在虚空中瞬时碎成齑粉,后又凝而为一只尖刃,从上往下,鱼贯而入,刺百汇,入会阴。在会阴,金丹又一次凝结成形,飘至印堂穴,离体,幻化为三朵幽蓝色的冰莲,轻轻拓印在眉间。当眉间花钿隐匿之后,金丹回会阴,且将真气还。此时,行功者周身之冰霜渐融,行功者所处之地也渐渐解除冰封,呼吸缓,脉跳慢,以会阴穴为始,真气沿任督二脉往上汇聚于百会穴,又以任督二脉为中心,以真气巡行三个大周天,功成。
此刻,不仅仅完成了望舒心法第十七重的突破,同样也完成了望舒心法的重要关口——经脉逆转,还进入了三段金丹期。若再往上修炼至三十三重,则可至元婴期。三十七重出窍,四十二重分神,五十四重融合,六十七重渡劫,七十二重大成。
羲和的修炼也大致如此。
只是羲和心法运功最后是归位于百会穴,行功的方向与望舒心法相反,以及感受不同罢了。
望舒是寒肌彻骨。
羲和是焚魂灼魄。
这其中的苦痛,难以形容万一。
且无论羲和,还是望舒,除了彼此一同晋升而外,别无他法。
即使是有相当功底的修真者,也无法承受该心法的炎力与寒力。
只有当两者的炎力与寒力相互贯通,且功体相反,但修为却大致相当的情况下,才能蜿蜒往上而行。
否则,望舒结魄,羲和焚心,只是迟早的事罢了。
当进入元婴期之后,因须逐渐为第四十二重的分神准备,且此刻在丹田处凝结而出的那个婴孩元神须听从修炼者的掌控,故而须将体内的力量一分为二,一分注入丹田,养育婴孩,一分分至百汇穴或会阴穴掌控本体内功修炼。是故此处也是岔路之始。且该心法一旦开始修炼,就像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除了继续往上走,没有可供后退的地方。开始修炼之后,便几乎与其他的修炼法门渐行渐远了。尤其是完成经脉逆转之后。那便是真的真的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岔路,便是两条。
一条往上,直至大成。
一条往下,直至疯魔,血债缠身。
是故,只有两人相伴而行,才能悬崖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