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红楼之穿成林姐姐 > 第96章 抄家之后一

第96章 抄家之后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甄英莲没有摸清自己心思,但她听了云裳的劝,打算往前迈一步。

不过这一步迈地有些艰难,概因曹夫子与女学生们年纪相仿,平日里注意地很,不光蓄须、穿着朴素老气,还等闲不与学生说话。

即便因功课不得不讲话,身边也至少有另两人在场。

英莲没有受到打击,反而暗暗钦佩,觉得这才是正人君子的模样。

于是英莲便拉着云裳,时不时地去找曹夫子请教诗词。

譬如被云裳称作“言之无物”那首咏月诗,夫子也没很批评,他说初学写诗,必有堆砌辞藻、凑成句的一关。不必气馁,首句起势、末尾升华,记得寄景于情,一般错不了。

英莲试着按照夫子的思路来改咏月诗,前头押韵写景,中间代入孤独之人...

于是一首诗便写成了:

砧敲千里白,鸡唱五更残。江上秋闻笛,楼头夜倚栏。嫦娥应自问,何不永团圆?

果然曹夫子看完,对英莲多了几分欣赏:“既有悟性,又勤学好问。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英莲才短短两天,在诗词一项上便进益颇多,不愧是摘得满星的佼佼者。”

夫子夸人夸地极少,这几句下来,英莲直觉得脸颊发烫...

英莲试着问:“夫子,听口音,你也不是本地人,又是孤身一人...缘何来云川了呢?”

曹雪芹本微微笑着,听闻这话,收起了那丝笑意,清冽的目光看向英莲,带了些疏离。

英莲有些惶恐,她没有恶意,生怕夫子误会,便着急道:“我和父母亲都来自姑苏,但我小时候被拐子拐到金陵...因此对金陵的口音很熟悉,我听着夫子口音像是金陵一带,才有此一问,若有冒犯,万望原谅我不懂事...”

曹雪芹看着英莲着急的模样,本就有些心软,再听到她说小时候被拐过,更不介怀,反倒有些怜惜。问英莲是怎么被拐了去,又如何能回到父母跟前,为何也千里迢迢来了云川...

不远处的云裳见他们聊的投机,也不着急,拿了功课,坐地更远了些,既能看着四周,又不打搅他们。

英莲心里感念云裳体贴,也时不时的帮一帮云裳。一来二去,虽英莲的终身大事进展颇缓,两个姑娘的关系倒是变得十分亲密。

远在英莲和曹夫子曾经的故土,也有异乡人。

巧姐已经适应了不在母亲身边的日子,在薛家跟着姑奶奶,姑奶奶对自己十分好,和对她自己亲孙女生生一样好。

再加上平儿也在身边,巧姐并不觉得孤独,只是偶尔有些担心远在京城的母亲。

借着礼亲王世子妃留下的人脉,平儿带着巧姐一路平安抵达金陵来投奔薛姨妈,同时也有法子知晓京城的情况。

平儿也不藏着掖着,先和巧姐说母亲无事,父亲前途未卜,但应该无性命之忧。见巧姐放下心来,才说家里出了事,宅子田地、金银绢帛该是一概没有了。

“因你母亲知早晚有这么一天,才求了人,提前把咱们送出来。”平儿说到这也淌眼泪,她自小和王熙凤一起长大,几乎从未分开过,虽是主仆,不敢说像姐妹,也有些情谊。

即使有段时间,因为贾琏,王熙凤对平儿有那么点心结,闹过一些的不愉快,可平儿敢赌咒发誓,她对贾琏一丝男女之情也无,若不是为了帮王熙凤固宠...她一定躲得越远越好。

好在,后来王熙凤也转过弯来了,这次让平儿带着巧姐走,即使嘴上说是为了巧姐的安危,让她身边有个知根知底儿的人,可何尝不是救了自己呢?

平儿越是平平安安,越是不敢想,那些珠玉一般的姐妹们,现在都流落到了哪里?

她脑海里想起一些贾琏之前说的荤话,就说起有些富贵人家落魄了,从来娇生惯养的家生子流落在外,有那种娇娇怯怯的,哭的梨花带雨的,也有抵死不从的受了不少苦的。众生百态,但比起从小在风尘堆里长起来的,倒别有一番风味......

平儿心里恶心,当时并不愿搭理贾琏。

可万万没想到,竟有这么一天,轮到自己家。

平儿搂着巧姐,一下一下轻拍她的背,听到巧姐的气息慢慢平稳,渐渐睡去。平儿这才小心地把巧姐放平,起身给巧姐盖上被子。做完了这些事,才安稳坐到一旁,就着微弱的烛光,拿起白日里做到一半的一幅针线。

平儿的针线活其实平平,王熙凤掌管家权,她作为主子的左膀右臂,几乎没太有闲暇。再说贾府,她们这些人,绣些花样是本事,是孝敬,但也没人指望着她们真绣什么大件儿出来。

可如今,平儿不光自己做绣活,也带着巧姐做。

虽然王熙凤给她两人带了不少盘缠,能让两人一辈子衣食无忧。

虽然薛家只剩一老一小在这,不缺吃穿,薛姨妈对她两人也很好...可薛家也不一定一直立着,再说了,毕竟是亲戚家,毕竟是寄人篱下。

做做绣活,至少能换两吊银子,养活自己。

被巧姐和平儿每日惦念的王熙凤,日子过得其实还说得过去。

她们已经从贾府彻底搬了出来,本来赁了一处小小的民宅,打算避一避风头再做打算。

但刚搬进去,随身的包裹还没拆开,林府的管家便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