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可就不一定了,虽然也辛劳,但这个辛劳,不一定是做了些什么实事,就譬如抹黑上朝这个事,就能消耗不少的精力。
按女儿黛玉的话来说,早起容易毁掉一天,林如海本来当玩笑听,今日却觉得甚是有道理,每次这段上朝路,都让人疲惫,现在天更黑了,也更冷了,更是难耐。
早朝也不是他之前想的那样,栋梁之臣们一心为民,商议国家的大政方针。更多的是相互参来参去,说的大多还是不痛不痒的家长里短,一不小心还就着了别人的套。
又因为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大家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小心谨慎,怕皇上一个不高兴,收回乌纱帽事小,脑袋保不住就惨咯。
林大人无声地叹了口气,如果有的选,他还是想带着家人到地方上去,用自己的经世治国之才为百姓做些有用的事。或者就用不上他,全家人悠哉游哉地,也不愁吃穿,那就好了。
理想很美妙,现实很残酷,林大人又板板正正地站到了金銮殿上,认真听几个大人在明里暗里地吵架。
兵部尚书的头发最近都更白了,说来也惨,他再过两年就要致仕了,偏赶上这乱臣贼子如雨后春笋,一茬一茬的。
兵部尚书手里能调配的兵力都用尽了,此时只颤颤巍巍地说:“礼亲王就驻扎这土司周边,虽在册的兵丁没有太多,但对付土司应当也可,咱们...能不能请外援?”
礼部尚书第一个跳出来了:“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让他礼亲王平乱,他就得平乱,不然就是乱臣贼子。”
兵部尚书差点一口气没顺过来:这是重点吗?礼部每天在这咬文嚼字,冲谁都得咬上两口显示自己的本事,生怕不添点乱呢。
“那就令他去平乱呢?”
兵部尚书听到张廷玉大人出山了,瞬间有些感动,还是得靠军机处这几位肱股之臣。
一时间,没人说话。
林如海仿佛感受到有目光在殿上扫视,他不知道是张廷玉还是皇上,并不敢抬头去看。
仿佛谁敢出声说一句“不妥”,便是礼亲王一派的,是与朝廷为敌。
还好,没有人开口。
皇上这时才一锤定音:“如此,便这么着吧,八百里加急,命礼亲王府平叛。”
大方向已定,便又热闹起来,户部说没有钱粮支援,兵部说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让马儿干活还不让吃草?
户部尚书见兵部还敢跳出来,更气愤了,直言这几年大坝修不了,皇陵修不了,有宫殿年久失修漏雨了,都修不了。还不是连年打仗?这会兵部还要慨他人之康?
兵部被骂到脸上,便默默退下了。
最后的结论便是,先看看礼亲王府有什么要求吧。
这一条条的消息传来的时候,黛玉的真实感更多了一些,她不知道代云舟是不是有朝廷命官作为联盟,如果没有,事情是怎么一步一步自然地推进到这里的。如果有,他是如何在千里之外谋篇布局,识别人心的?
等见到他,要当面问一问。
但无论怎么说,事情朝着预料的方向,有条不紊地推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