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忘没忘,”蒋君赶紧安抚着,“我这不是先让付兰芝回去了,我们先把贷款还上再说。”
“但是咱们不能一直没钱啊,等到时候订单多了,倒是可以考虑一下隧道窑。”
一听蒋君还是想要建新窑,蒯伟诚捂着自己的胸口,感觉心脏病马上要犯了。
这边蒋君惦记着付兰芝口中的隧道窑,那边付兰芝也把蒯伟诚和蒋君两人的话听到了心里去。
她骨子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是要用技术改变成见。
两三天的时间,付兰芝就提出了一套详细的改造方案,在现有窑炉的基础上,提高容量,是炉内的受热更加均匀,成品率更高。
最重要的是,改造的费用并不高,还没超过三位数。
有效果,还不用花钱,这正是蒯伟诚最喜欢的。
当时他选人的时候,本是冲着金文哲和顾天成,付兰芝这位家属算是“赠品”,没想到先给他惊喜的,居然是他一直忽略的人。
好在金文哲有付兰芝这般聪慧的媳妇,也没拖后腿。
他根据大河村的土质和矿物资源,指导出了琉璃的做法。
今天是大河陶瓷厂第一炉的琉璃开炉仪式,不仅陶瓷厂所有工人期待着,就连很久没在厂里露面的赵德元也赶了过来。
他看看站在炉前等候的金文哲付兰芝夫妻俩,心里有些忧虑。
他凑到蒋君耳边,低声问道,“这琉……琉璃倒是是个什么东西,烧出来能行吗?”
赵德元看着在场的人很多,还有半句话没好意思说出口,这省城来的大教授,平时就写写字画画画,哪里能干手艺活儿。
赵德元心里不信任,他今天过来就是怕城里人心眼多,看蒋君和蒯伟诚年轻,故意忽悠他们。
蒋君却一点也不担心。
这段时间,由于付兰芝帮助改造了窑炉,蒋君也没亏待他俩,对他们的待遇大幅度提升。
夫妻两人常年专心于事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会烧火做饭,还是这两年被逼出来的。
当然也没逼出来多少,维持在能勉强不被饿死的水平。
蒋君好几次看着两人吃着被烧糊的饭,艰难下咽,实在于心不忍。
为了不让两位大教授因为吃中毒的食物早逝,她把两人送到了山脚的何大伯家。
何大伯是何为民的亲哥哥,家里有一间房间以前是何爷爷住的。老两口只有两个女儿,都已经嫁出去了,家里人少,何爷爷去世后,这间房一直空了下来。
蒋君和何大伯商量过后,把付兰芝夫妇转移到了何大伯家,让老两口帮着做点饭。
当然也不需要特意做什么两菜一汤,他们吃什么就给付兰芝他们分出来一点,伙食费由陶瓷厂出。
何大伯夫妻两当然愿意。
他们家住得远,平时村里人很少过去。自从两个孩子出嫁后,家里更是只剩下他们两个老的,平时也很寂寞。
蒋君曾劝着他们搬回村里去,但是两位老人在老房子住习惯了,也懒得折腾了。
这下好了,付兰芝和金文哲搬过去,他们也有人陪着说说话。
而付兰芝和金文哲更是举双手赞同。
第一天搬过去,吃着何大伯娘给做的不糊不生,不软不硬的饭菜,两位见过无数大场面,吃过山珍海味的大教授,激动的差点泪流满面。
太久没吃正常的饭菜,他们都快忘了,原来饭菜也可以不带苦味。
何大伯家位于偏僻的山脚下,环境更加幽静,还能吃上正常的饭菜,两人完全没了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术当中。
付兰芝知道,自己和金文哲必须继续提供价值,才能维持好现在的处境。
当然,她也喜欢现在的生活,好像重新回到了实验室里。
只不过一个实验成果交给大河村,一个交给学校。
听何大伯夫妇说,两人经常忙到夜里十二点,第二天一大早又开始伏案工作。
付兰芝夫妇搬到何大伯家,双方都很满意,蒋君也十分自得自己的安排。
要说唯一有异议的,就是付兰芝他们的同事兼邻居,顾教授夫妻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