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君深刻诠释了什么叫拿着鸡毛当令箭。
有了赵德元的一句话,她每天跑步也不往村外跑了,哪里人多往哪里去。
她不光往人多的地方凑热闹,碰见人都会聊上两句。
“哎呦,大娘在这坐着呢……这不是村里的窑厂关了,咱们的货卖不出去,我这看着库房里堆的货忧心啊!”
“……大爷在这晒太阳呢,哎呦你这身子骨可真硬朗啊……我没什么事,就是操心窑厂的事,前两天老支书和我商量一下,看看怎么把这些货卖出去。”
“大娘刚吃完饭啊,您今年得有八十了吧……啊?已经九十了,真是高寿……害,我没忙什么,还是窑厂这边的事,看看有什么方法把咱们的货卖出去。”
……
蒋君天天早出晚归,在村里晃来晃去,碰到人就打招呼,装作不经意的引出自己“受老支书委托,在为窑厂想办法”的事。
看着她忙来忙去的样子,钱翠娥心里都犯嘀咕,偷摸的和何白露念叨,“你说你嫂子能把咱们村的盘子卖出去吗?她现在张罗的整个村都知道了,要是到时候卖不出去可怎么办!”
窑厂东西卖不出去要关门,老支书都没办法,她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媳妇有什么法子。
钱翠娥觉得不靠谱,但是何白露却觉得蒋君不是一般人。
她给竖着耳朵偷听的何英英扎好两个冲天辫,哄着她去和小石头玩,她才回过头对钱翠娥说道,“妈你以后说话注意点,这小丫头聪明着呢。”
她看着两个孩子走远了,才继续说道,“我倒觉得嫂子肯定有方法,你看她之前什么时候揽过事,这次替窑厂出头,肯定是心里有了一个大概了。”
钱翠娥张张嘴,想说蒋君这次出头是为了竞选妇女主任,又怕说了她没选上丢人,咽了回去。
她叹口气,无奈的让步了,“反正家里也没什么事,随她去折腾吧。”
蒋君在村里逛了一个星期,确保村里人都知道她要去城里替窑厂找销路了,她才开始动身。
她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去的。
“成成,人都集合好了吗?”蒋君领着何英英,问一旁的何家成。
何家成醒过来以后,还记得自己在濒死时刻,蒋君朝自己游过来的画面,窒息无助的时刻,是蒋君给了她生存的希望。
蒋君就是他的救命恩人!
别看何家成年纪小,他能成为村里的孩子王,最讲义气,蒋君救了他的命,他就应该听蒋君的。
“都集合好了,在村口等着呢。”何家成点点头,小脸一脸庄重。
蒋君让他把他的小弟集合起来,今天带着他们进城,何家成当然要把蒋君交代的事做好。
“都和家里人说了吗?”
“说了。”
蒋君这才放心下来,她一挥手招呼道,“走,婶子带你们进城玩去。”
何家成跟在她后面,很有眼力见的帮她牵着何英英。
而何英英也是个小叛徒,一看有大哥哥愿意和她玩,二话不说的松开了蒋君的手,拉着何家成的手蹦蹦跳跳的往前走,头上的两个冲天辫也跟着一跳一跳的。
到了村口,蒋君远远的就看见有一伙半大的孩子坐在村口,她粗略的数了数,将近二十个人。
她也不嫌弃人多,冲着孩子们招呼道,“一会咱们进城,一定要看好了人,大家最好手拉着手,不要走散了。我就跟在你们身后,要是遇到危险,有人要拉你拽你,你们就大喊一声。”
别觉得七十年代的人都淳朴老实,也有人贩子在。好在白天人多的地方他们还不敢下手,但是谨慎起见,蒋君还是嘱咐嘱咐再嘱咐。
“放心吧,何婶子,我会看着他们的。”有几个孩子站的人高马大,比蒋君还高半个头,拍着胸脯和她保证道。
“一定要确保所有人都在一起,不要单独行动。”
蒋君又嘱咐一遍,才带着大部队坐船往城里去。
大河村的地势特殊,想出村进城有两条路,一个就是走山路,不要钱,但是绕远,爬上爬下要走三十多里路。
另一个则是走水路,上午一趟来回,下午一趟来回,单程二十分钟就能到对岸,但是要花钱,一次一毛钱。
大多数人不赶时间都会选择走山路,宁愿磨得一脚水泡也要剩下两毛钱,船家一趟最多拉三四个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一大伙人,着实吓了一跳,“这……这是都要上船吗?”
“对,都去,大叔你算算要多少钱。”
“一、二、三……十八……”算上蒋君和何英英,一共十八个人,船家看看满船都是半大孩子,也不好意思都按成人的价格算,他想了想,“我都按半价给你算,你就给我九毛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