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翠娥心里百转千回,正当她焦心万分的时候,听到房间孙女何英英兴奋的大喊,“妈妈,你醒了!”
“什么?醒过来了?”
钱翠娥听到孙女的喊声,把手上正缝制的衣物一扔,激动的站起身来。
她连鞋也顾不上穿好,塔拉着就往房间里冲,路过门口时差点被门槛绊倒。
幸好何小满跟在她身后,及时扶了一下,再加上钱翠娥平日里做惯了农活,身手矫健,要不然准备摔个狗啃泥。
钱翠娥稳住身形,也顾不得自己被撞疼的脚趾头,一瘸一拐的走进屋子。
钱翠娥儿媳妇住的这间是何家的正屋,不仅空间大,采光也好。坐北朝南,这都快傍晚了,还有夕阳洒进来,铺满半间屋子。
房间里收拾的赶紧整洁,靠着墙放着一人高的双开门大衣柜,旁边摆放着一张八仙桌,上面摆着一个高五十公分的座钟。
“当当当当——”下午四点,钟声准时响起四下,声音悠长深沉。
屋子里的装饰处处用心,但是最显眼的还是桌子上摆放的收音机,和一旁的的缝纫机。
钱翠娥早年守寡,她丈夫何为民抗美援朝的时候死在战场上,留下了一儿两女。
儿子何鸿祎长大后也去当了兵,二十四岁的时候,在她的说和下娶了隔壁村的姑娘,蒋君。
钱翠娥自己是苦过来的,她自己最知道当军嫂的心酸,现在儿媳妇又要过这样的日子,她打心眼里疼儿媳妇。
七十年代的娶媳妇将就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
但是实际上也就置办一两件当彩礼,村里能置办齐这些的不超过三家,何家就是其中一家。
不仅如此,钱翠娥在儿子儿媳妇结婚那天就把这正厅让了出来。
此时蒋君正躺在宽阔的实木大床上,周围围着两个年幼的孩子。
钱翠娥连忙快走进步,站在床前,看到在床上躺了几天的儿媳妇终于醒来了,心里着实松了口气。
“小君啊,感觉怎么样啊?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啊?”钱翠娥一辈子都大大咧咧,哪怕是当年男人还在世的时候,也没有这般温柔过,她第一次压低着嗓子轻声问到,唯恐声音大了把刚醒过来的儿媳妇又吓昏过去。
全家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蒋君身上。
但是蒋君却像是在状况之外,她惊恐的看着周围一圈,声音颤抖的问,“这是哪里啊?”
“这是家里啊,妈妈。”何英英已经好几天没有和妈妈一起玩了,听见妈妈的问题,她连忙抢着回答。
“妈妈?”蒋君睁大眼睛,不可置信。
她怎么成妈妈了?
蒋君看着周围富有年代感的装修,再看看眼前两个小豆丁,心中隐隐有了一种猜测,她的声音更加颤抖,“现在是几几年?”
几几年?这个问题超出了何英英的理解,她茫然的回头看向身后的姑姑和奶奶。
何小满向来和自己的嫂子脾气不合,觉得她娇生惯养,这次因为她生病吃了自己家当作传家宝的人参,更是看蒋君不顺眼。
她眯着眼睛审视着蒋君,怀疑她是不是故意装疯卖傻,想要从她妈手里抠钱。
也不怪何小满起疑心,实在是因为蒋君有前科,之前不是以腰疼腿疼就是以头疼为借口,向钱翠娥要钱。
何小满看着蒋君茫然的眼神,听着她莫名其妙的对话,心里有八成把握认定蒋君是装的,而且这次张口要的钱肯定不少。
她眯了眯眼睛,带着三分嘲弄的回答,“现在是一九七零年,嫂子,你这晕了一下,还把脑子晕坏了不成?”
何小满的话说的毫不留情面,她等着蒋君出招,却不知道蒋君此时根本顾不上她。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
她慌张的表情让钱翠娥心里一紧,她赶紧拽了拽何小满让她少说话,把一个红色塑料外壳的镜子递到蒋君手里。
蒋君看着里面映照着的十分圆润的陌生样子,一双杏眼瞪的又大又圆。
妈妈?
一九七零?
嫂子?
这环境?
自己这是穿越成了七十年代的农村小媳妇吗?
蒋君两眼一黑,沉底昏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