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零章
隔天,还是那个包厢,符伊年和祝镕见到了夏先生所在公司的总经理,柳旻先生。
柳先生是公司董事长的独子,大概二十七八岁。这一次他们公司到大陆投资,就是他提出并主持的。收购符伊年工厂的项目,只是他们所有投资项目中的一个,甚至投资额都是最小的那个。
所以当听说符伊年说要见一个能在合同书上签字的、能在公司说得上话做得了主的,柳旻先是吃惊和不可置信,后来又觉得有些意思,于是干脆放弃了另外一项本该去的商谈,来了这里。
他想看看究竟是什么人,听起来好像很懂的样子。
柳旻和夏卓先到的。柳旻很精明,也比夏卓更细心、观察更仔细,从进了这所院子开始,到进入包间,他就知道这场和谈恐怕不好应付。
符伊年和祝镕来得稍微晚了一点。倒不是故意的,只是临出发时,祝军长让人调查对方的事情有了更详细的资料。
要买符伊年秘方的公司名为“恩慈”,但是董事长姓柳,名为柳贺燕,是粤省羊城人,祖上清末时期是粤海关的重要官员,家里也经商,资产颇丰,妥妥的资本家。
建国后,柳家最开始几年日子还不错,后来形势动荡,几支分别陆续从宝安(现深圳)借道港城、澳城去了国外,有的去了伦敦有的去了巴黎有的在洛杉矶或者纽约。
这位柳贺燕是六二年去的洛杉矶,那一年他二十二岁。不过和别人借道港澳离开不一样,这位柳贺燕是从天津港偷偷上了一艘货轮,偷渡到洛杉矶的。到了在洛杉矶后先是因为黑户吃了些苦,之后获得了绿卡,又打拼了很多年,建立了这间公司,娶妻生子,商业版图也越做越大,范围涵盖了地产、航运、零售等多方面。
自从年初中美建交后,很多华侨华人都纷纷动了回国投资的念头。这间“恩慈”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最早的一批之一。
“不过好奇怪,”看到这份资料的符伊年发现了个问题,“按说柳贺燕老先生是粤省人,他从港城或者澳城离开才是最方便的,为什么跑到了天津港偷渡?几乎穿越了半个中国啊。”
祝镕耸耸肩,表示不清楚,“可能有什么牵挂?或者以为自己再不会回来,走一走华国大地?”
符伊年无语,“这话你信吗?”
祝镕不信,所以说他是在说笑嘛。
“不管怎么说,这份资料还是挺有用的。”祝镕将资料重新装回档案袋里,“柳老先生肯出国后再回国投资,就说明他的心是偏向我们的,虽然说‘只谈生意不谈主义’,可是我们可以谈‘道义’。”
符伊年立即明白祝镕话中的意思,这个时期的外国商人,无论是否华人华侨,其实都在观望,毕竟华国封锁了三十来年,如今说改革开放,谁也不知道会开放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政策是否会有反复。
所以,能提出改革开放才半年就回国投资的,应该是有很强烈的家国情怀的,或者还有惦念的亲友在国内。
因为这一番讨论,所以两人出门的时候晚了点,不过依然在约定时间之前到达。本来以为不会迟到,可是没想到对方来的更早。
符伊年心底犯嘀咕,怎么这么早,不是说国外都必须准时吗、提早或者迟到都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双方落座,夏先生作为对双方都熟知的人给他们各自介绍对方。
柳旻比夏卓精明多了,知道符伊年一个女子能办成工厂肯定不是个普通的弱女子,更何况她手里还有配方,她才是此次要攻略的对象。
至于祝镕,柳旻也打听过,但是能打听到的不多,军二代,战斗英雄,其他再打听不到了。此时此刻,这人一件黑色休闲T一条牛仔裤一双运动鞋,和洛杉矶随处可见的普通男青年一样的打扮,通身气度温润,更像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
“符女士说要同能做得了主的人对话,现在我来了,您有什么话可以同我说。”柳旻盯着符伊年的脸,觉得有些熟悉,接着在心底笑一下自己,怎么回了国竟然犯了宝玉的毛病。
符伊年知道对方这是在抢占主动权。而且吧,这话听起来是在询问,细想一下,好像有点嘲讽的意味。
符伊年考虑了两秒,决定不同对方绕弯子,她伸手比了两根指头,“二十万,买不买?”
柳旻完全没想到,对方连试探一下都没有,甚至连讨价还价环节都没有,直接来了一记直球。
柳旻吃惊和思考的这么会儿功夫,符伊年佯做不耐,“行不行给句话,买就签合同,不卖就算了。”顿了顿补充,“放心,我们遵纪守法,不干强买强卖的事儿。”
柳旻又看了符伊年一眼,将视线从她脸上收回,“二十万太多了吧?”他怀疑对方其实不想卖,所以故意开了这么高的价格,让自己知难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