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42章 曲误难顾

第42章 曲误难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奉孝公!”

郭婉和周不疑对视一眼,连忙跟上。

“汝二人亦欲赴教坊乎?”郭嘉讶然问道,“可知教坊为何所?”

郭婉心中暗笑,自是了然于胸。

汉唐教坊之别,犹如霄壤,唐人礼乐之盛,远迈前朝。

礼乐之事,于唐人生活,较之汉人,更为紧要。

上官氏家教严谨,自幼便授女郎以礼经,舞乐之道,更是贵族日常之必需。

乃至乡野之间,逢年过节,亦必聚而奏歌舞,作傩戏以庆丰年。

唐高祖设内教坊于禁中,专司音乐教习,初隶太常寺。

至武则天如意元年,更名为云韶府,以宦官领之。

而汉人,唯有这一处音乐之署。

汉人若沉溺声色,必为世人所讥,如郭嘉一般,或被视为好色轻薄,叛逆不羁。

至于郭嘉为何住在教坊旁边,郭婉轻笑。

如今的郭嘉不必在司空府躬亲庶劳,自然要寻些闲戏消遣。

不过,对于教坊,可以说郭婉比郭嘉更知道,教坊是何处。

郭婉之于教坊,知之甚详,其足迹所至,恐嘉此生亦难及。

毕竟,郭婉已历四十余载春秋,而嘉寿不过六载,终未及不惑之年。

“奉孝公走罢,再不去教坊之声少矣!”

郭婉一边调笑,一边作引路状,示意郭嘉莫要迟疑。

砰!砰!

教坊之内,鼓声骤起,郭婉闻之,倍感亲切。

刚随郭嘉来到教坊,郭婉便听到熟悉的鼓响声。

“此乃何鼓?嘉未尝闻教坊有此异响。”郭嘉疑惑地问道,而后,又猛灌一口黄酒。

浊酒入喉,郭嘉舒适地眯了眯眼。

倒也不是真的想从郭婉口中得到答案,只是好奇。

听着像是异域鼓乐。

郭婉故作不屑,笑曰:“奉孝公自诩教坊常客,岂有不识羯鼓之理?”

言罢,郭婉轻取横陈于地的另一面羯鼓,以娴熟之技,拍打鼓面,击之有声。

羯鼓两面蒙皮,头大腰细,异于腰鼓,且更为硕大。

其鼓横陈于架,长约六尺,两端覆以洁白之皮,腰身绘以精致之漆画,美不胜收。

教坊之内,乐器琳琅,除羯鼓外,尚有他鼓二种,小箜篌、大小琵琶、古筝、长短笛、笙箫等,丝竹之音,击打之声,交织成曲,品类繁多,林林总总,几近二十。

“女郎颇通音律?”郭嘉见状,不禁赞叹,“女郎竟通音律至此,嘉实未料及也。”

羯鼓自南北朝广泛普及,汉末之时,自然罕见。

郭嘉未曾见过,也算正常。

“只是,此等技艺,非一朝一夕可成,莫非女郎自幼便浸淫于此?”郭嘉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

郭婉轻笑,放下手中的羯鼓,转身面向郭嘉,眼中闪烁着自信与淡然:“奉孝公所言极是,婉自幼受家族熏陶,礼乐之教,不敢稍有懈怠。”

“然,音律之道,非仅技艺之展现,更是心性之磨砺。鼓声激昂,可抒壮志;琴音悠扬,能寄幽思。婉虽不才,亦愿借此抒发胸中块垒。”

郭嘉抬头,与郭婉相视一笑,皆是意动。

随即,郭婉轻移莲步,至古筝前坐下,十指轻抚琴弦,试音片刻,随即一曲清丽脱俗的《高山流水》缓缓流淌而出。

其音绕梁,仿佛能洗净人心中的尘埃,令人心旷神怡。

郭嘉见状,亦很给面子,取过长笛,于一旁轻轻吹奏。

笛声悠扬,与古筝之音交相辉映,时而缠绵悱恻,时而激昂高亢,如同高山流水,相得益彰。

周不疑不通音律,则在一旁,时而点头赞许,时而闭目聆听。

一曲终了,三人皆是意犹未尽。

郭嘉率先鼓掌,赞道:“妙哉!妙哉!女郎技艺,已非凡俗所能及,真乃天籁之音也。”

郭嘉复言:“乐者,天地之和也。吾观女郎之奏,如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潺湲,相得益彰,妙不可言。今日得遇知音,实乃三生有幸。”

郭婉轻启朱唇,声音温婉如玉:“奉孝公谬赞了。婉自幼受家中礼乐之教,略通音律,实不敢以此自矜。今日有幸与奉孝公及不疑共赏此乐,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世人皆云‘曲有误,周郎顾’,却不知曲误郭公难顾。”

“却不知今日曲中,郭公亦难自持,顾盼生辉,更添雅趣。”

郭婉打趣郭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