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大朝会,太皇太后抱着才一岁的小皇帝端坐在正大光明匾额下方的龙椅上。
看着眼前与十多年前的幻视几乎如出一辙的画面,年羹尧不由心潮起伏。
[原来如此,当年所见竟是未来景象……]
转念间想到大清的命运从此牢牢握在年家人手中,年羹尧内心又泛起无限的荣幸和激动。
与此同时,腿疾未愈还坚持参加正月大朝会的怡亲王走出队列,毕恭毕敬道:“启禀太皇太后、皇上,臣弟有一贺表恳请太皇太后御览。”
“怡亲王辛苦了。”
武曌伸手,从太监手中接过怡亲王精心准备的奏章,展开,一目十行地看完,面色大变:“怡亲王!你好大的胆子!竟将此等大逆不道的奏章呈交给哀家!”
“太皇太后明鉴,臣弟对大清从来赤胆忠心,臣弟只是觉得国不可一日无君,皇上如今又实在年幼,无法掌管天下……因此斗胆劳累太皇太后……还请太皇太后念在臣弟的一片苦心,接受臣弟的恳请。”
允祥话音刚落,以老八允禩、老九允禟为首的多位宗室成员跟随下跪,起身道:“恳请太皇太后接受怡亲王奏章,肩负天下重担。”
闻言,武曌看向年羹尧和张廷玉为首的大群汉臣。
年羹尧早从年希尧等人处知晓怡亲王等宗室成员的想法,此时却装聋作哑,杵在原地一动不动,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张廷玉则是一贯的老谋深算,见怡亲王带着大群宗室成员下跪“恳请”,果断带领大批汉臣下跪:“臣等虽不知怡亲王此番所求为何,但臣等相信怡亲王对大清忠心耿耿,怡亲王所求必定也对大清有百利无一害。”
“素来谨言慎行的你居然会不知十三爷求的是什么就跟着下跪?”
武曌嘲讽地看着睁眼说瞎话的张廷玉。
张廷玉抬头,小心翼翼道:“臣确实不知怡亲王的奏章里写了什么……臣是出于对怡亲王的信任才跟着怡亲王下跪……”
附和张廷玉的众多汉臣也纷纷表态:“臣等相信怡亲王对大清赤胆忠心——”
“既然如此——”
武曌略一沉思,朗声道:“那哀家也只能当众公布怡亲王的奏请内容了。”
“臣等/奴才等洗耳恭听。”
“怡亲王在奏章中恳请哀家效仿前朝刘娥着龙袍临朝称圣。”
说到这里,武曌顿了一下,重音道:“怡亲王身为三朝元老,竟写出如此荒谬奏章!而你们一个个居然还附和他,要和他一起逼迫哀家做对不起世宗皇帝和大清列祖列宗的事情!”
“太皇太后明鉴,臣弟此举绝无对世宗皇帝不敬之意。”
怡亲王抬头,大声呼喊道:“臣弟正是因为知晓太皇太后对世宗皇帝忠心不二,才有意请太皇太后着龙袍临朝称圣!为大清之主!”
“你……你可知这样做会把哀家推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境地?”
武曌假意坚决反对。
然而怡亲王也是经过反复的深思熟虑才做出这个大胆决定,闻言,苦笑道:“以臣弟愚见,太皇太后拒绝臣弟恳请才是真正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大胆!”
“臣弟也是……”
“不要再说了!”
武曌打断怡亲王的话,满面怒容地宣布:“今日是正月大朝会,按祖宗规矩不能轻易动怒!所以怡亲王——你们都退下吧!”
说完,武曌抱着小皇帝起身。
一旁的太监扯着嗓子大喊:“退朝——”
“恭送太皇太后!恭送皇上!”
……
……
朝会结束,朝臣们三三两两走出大殿。
张廷玉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年羹尧身旁:“大将军方才为何一言不发?”
“你让我说些什么?”
年羹尧反问:“我可是年家人。”
“这……”
张廷玉压低声音:“大将军,你说太皇太后刚才那番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她是真的不接受还是……”
“别!别问我!”
年羹尧欲盖弥彰地表示:“太皇太后的心思向来比海底针更难琢磨,哪怕是我也不敢保证每次都能猜中她的心思。”
“那也好过我们几乎一次都没有猜中……”
张廷玉干笑两声,恬着脸讨好道:“年大将军,你就当做好人好事,给我们大家指一点明路吧!”
“别!就算我是太皇太后的二哥,我也是从来都不敢胡乱猜测太皇太后的心思……”
年羹尧拒绝给张廷玉出谋划策。
[你是年家人,你当然可以在这种时候一言不发。因为即便一言不发,你也能在尘埃落地后得到足够的好处。或者说,你们年家人此刻越是一言不发,将来越能得到好处……]
张廷玉心中一阵腹诽,脸上却还要露出明媚的笑容:“我们也不想揣测,但是身为臣子,有些时候也是不能不揣测……”
“那也是……我还有事,先走一步。”
年羹尧甩掉张廷玉,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