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如此交替配合,烧得寺里的旧榻仿佛要塌了一般。这晚,苦海中翻腾,他们觉得渡不过也无妨。
次日,当然无法很快上路。因为在天空从暗中乍亮时,胤禛刚抱着胤祥洗完,两人裹在被子里,打开了房门,靠在寝殿中的一张躺椅上,看着太阳从对面山头缓缓升起。红光温热,随后金光灿烂,照在这面山坡上,洒在这艘红船上,迈进花园的殿里,抚在胤祥有些虚弱的脸上。
胤禛也有点累,但怀里依旧很暖和,将胤祥虚虚抱在怀里。一夜风雨后,在这样的寺院中,感受到日光又出现了,胤祥在胤禛怀里睡得很舒服。
一行人午时左右出发,路上只过了范家休息片刻,直到夜里才停下。晚上,马车驶入榆次县,才到县门口,便已有人等着接客。这次连胤禛都有点疑惑,自己并未提前通知谁,但很快他意识到,一定是榆次常氏,再看欢迎的规模,也知道,不是整个常氏家族,而是常家那第一位贡生,常吉来了。
常吉在城外等着,范毓馪写信说今日傍晚能到,怎么就拖得这么晚,越等越不耐,他还从没这样等过别人,皇上来了自己才要这样等吧。直到那辆熟悉的马车出现了,终于放心地呼出一口气。只是特别的是,范三的马车怎么跟在别人的车后,这次他又在陪什么大官。
虽然是常家唯一的读书人,但常吉一点都不迂腐,相反,更跳脱。要不是家里非想有个读书人,自己又不想经商,干脆钻这样一个空子,常吉才不愿意读书。读书为了考上功名,功名为了好日子,自己家有钱得哪里还需要通过功名谋好日子。所以,即使读了书,常吉还是一个很单纯的纨绔。
去年被选去国子监读书,家族里的人都高兴坏了,几大家合起来给自己送了些钱作奖励,让自己好好努力,争取做上个什么官的。然后他们还从晋商圈里选了一个最可靠的人带自己上京,便是范毓馪。范毓馪太会做买卖,收了自家不知多少辛苦费,还坑了自己不少,但确实对自己很好。
到了京后,常吉发现,京城子弟一点都不如自家有钱。很快,他就适应了,还认识了京城里一些权贵,经常跟着出去作威作福,他们负责摆谱,自己负责出钱。遇上什么事,别人跑了,常吉就派人去跟范毓馪说,范三爷跑来教训常吉一顿,就又什么事都没了。所以,常吉有时为了见上范毓馪一面,干脆故意惹点小事。这不能怪他麻烦别人,范毓馪偏偏也愿意来。
这次回家,是范毓馪从张家口有事回来,顺便带上了自己,中间把自己放下了,让自己等他去接几个大人。当时常吉耍了脾气,只说,“随便。反正大人们最重要。你太慢了,我就自己回京,让你没钱赚。”范毓馪笑笑,摸了摸他的头:“我会给你写信的。记得接我。”常吉愤愤,对着范毓馪离开的马车空空地踹上一脚,但还是老老实实等着。
如今,大冷天的,害得他等了这么久,常吉准备算账。让手下人自己回府,自己三两下就蹦上了范毓馪的马车。“范三,你迟到了。”常吉进了马车就抱怨,榻上的人仿佛正休息,装作不知道有人进来似的。
常吉随眼一瞥,范毓馪一脸疲倦地睡得正好。于是他凑了过去,在榻边轻轻蹲下,看着那张怎么看都正气又好看的脸,轻轻碰了碰对方的睫毛。那双漂亮的眼突然睁开了,常吉被一只手抱进榻里:“对不住让你久等了,小举人。”说完低头轻轻一吻,密密的睫毛扫过常吉的眼睑,痒痒的,让常吉说不出一句难听的了,就是缩在对方怀里,一声不吭。
作者有话说:
常吉和范毓馪都是雍正朝的真实人物,相关情节也是依据人物真实故事设计的。因为晋商在这一时期发挥了很大作用,和胤祥也往来密切,所以就从晋商大家族中选了两个代表,以推动剧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