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端着酒倚进沙发里,晃着酒杯,嘴角勾起一抹耐人寻味的笑,得出了一个结论:“他不会一直没放下你吧。”
夏槿一滞,只觉得脑袋木了一下,她眉目带笑,却看不出欣喜,果断道:“不可能。”
“为什么?”
“顾洵他过于理性。”怕宋夏听不明白,夏槿认真地解释道:“他肯定考虑清楚了才来。”
不像她,会因为感情意气用事。
在夏槿眼底,顾洵永远是理性的,做一件事情之前,他会权衡清楚。
所以来相亲,大概也只是因为把它当作了自己导师温舒丢给他的任务去做。
相亲对象是谁,对他而言都无所谓。
宋夏摇了摇头,并不太赞成夏槿的说法,只是说:“可我怎么感觉和他比起来,你更理性一点。”
夏槿抬睫看了宋夏一眼,听她把话说完。
“因为你当时分手时,跟我权衡了所有利弊。”宋夏说:“而且你不是高中时就看上人家了吗,好不容易在一起,你竟然还舍得把他甩了。”
“我实话实说,你们真的还挺可惜的。”
放在现在的年纪,过去的那些丢在现在来看都算个什么事啊。
“可是未来规划不同,我真没必要耽误他。”夏槿被勾起了回忆,琥珀色的双眼有些暗沉,像一潭深不见底的死水:“当时我去留学,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回国,才想着不如趁早断了。”
其实当初分手的原因再简单不过,夏槿出国,顾洵升学,顾洵忙得焦头烂额,夏槿也是,聚少离多太消耗感情了,再加上温然提出让她考虑在国外定居,夏槿想了很久,还是觉得这段感情没有持续的必要。
于是她果断地提出分手。
所有人都替他们可惜,觉得他们一毕业就各奔东西。
但在夏槿眼里,这是当时他们必然会经历的选项。
其实分手也没有夏槿想象中那么难,她一个人独自生活了十八年,才和顾洵走到了一起,她也不会因为和顾洵在一起四年就无法独自继续生活下去。
没了顾洵,她一样在国外过得好好的。
“所以才可惜。”宋夏无奈道:“又不是顾洵犯了什么道德错误。”
夏槿看着眼前的酒杯,过了很久,才心不在焉道:“是我的问题。”
宋夏看出夏槿一副无所谓的样,还是不准备深谈下去,及时岔开话题问:“那你小姨不知道,你大学谈了次恋爱?”
“她知道啊。”夏槿像是抓住了什么关键般,在沙发上坐直,揉了揉自己的长发,十分苦恼:“但她哪知道我和谁谈啊,你说她要回头问起我今天的相亲,我该怎么说?”
“你就说不合适呗。”宋夏不以为意:“让她再多介绍几个,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
“但也挺可惜的,要是你小姨介绍个别的人来,你说不定还真能试试。”
“试什么?”夏槿打断她:“我现在不想谈恋爱。”
她真的不想谈恋爱,或者说,目前还没有一个男人能够勾起她谈恋爱的欲望。
“那也不能这么说,你从跟顾洵分手后,都多久没谈了。”
“我哪有时间谈。”夏槿蹙眉,在国外忙着学习工作,回国一年也都在忙于经营自己的品牌WOULD新一季成衣,仔细想来,她已经很久没有考虑谈恋爱的事了。
“你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替我出出主意。”夏槿推了推她。
“什么?”
“你说,我这次去相亲开了个头。”夏槿喝完了最后一口酒,问:“我家里要是再给我排相亲,我该怎么拒绝。”
“嗯……”宋夏的眼睛转了转,笑道:“要是真的躲不过的话,你就说你在跟顾洵处着呗。”
“顾洵都跑来相亲了,现在肯定单身啊。”宋夏往前坐了坐,越来越觉得这个主意可行:“你让他替你做个掩护,实在不行给点钱当封口费了。”
“……”
她就知道宋夏没什么好主意。
-
夏槿打车回了家。
洗过澡已经快十二点了,夏槿看到微信上冒出的红点,点开看了眼是谁发来的消息。
是顾洵发来的好友申请。
估计是温舒给他发过自己的微信号,夏槿看了一眼,点了退出,没有立即通过。
怕着急通过,显得自己有点急不可耐。
直到去洗了脸刷完牙,再次躺回床上,她骤然想起好友申请里的顾洵,从被窝里爬出来,点了通过。
他的微信名字就叫顾洵,她也不用备注。
她没说话,退出聊天框,手机就震动起来。
是母亲温然打来的电话。
夏槿虽说猜到了温然的意图,还是接了起来,语气不耐:“怎么了?”
“今天相亲怎么样?”温然好奇的声音传来:“看得上吗?”
“……”夏槿一时有点头疼,想起自己过去和顾洵谈恋爱还忙着家里那事,老老实实地把和顾洵的过往憋进了肚子里。
但她的沉默落在温然的耳朵里,就变了一层意思。
没看上顾洵的意思。
大概是夏槿第一次相亲,温然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只是安静地替她安排好了下一个行程:“你大舅妈也给你推荐了个,你明天去见见。”
“……”
夏槿就知道。
一旦自己答应去一次相亲,亲戚的介绍就会接二连三地涌上来。
于是她平静地轻咳了一声,直接拒绝道:“不用了?”
温然:“干嘛不见?”
“小姨介绍来那个挺好的。”夏槿没怎么思考,想起酒吧里宋夏的话,随口编了个能应付过去的理由:“我还想着跟人家处处看呢。”
“是吗?”温然半信半疑:“那你刚刚怎么不说。”
“这不是觉得第一次相亲就看上眼了,你会觉得我有些随便吗。”夏槿胡扯道:“这男的长得还可以,是我喜欢的类型。”
那头的温然缄默片刻,只叹道:“那你先处处看吧。”
“也别因为人家好看就非人家不可,处对象,还是得看人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