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宵夜的婶子坐在窝棚槛上歇气,瞧着她的儿子不过几岁光景,她的面容却在岁月的操劳中变得苍老干枯,像一个垂垂老矣的太婆。
阿银向她略略行了个礼,用蜀池方言与她聊些家常。
秋上全程当画像,看着画师阿银执笔挥墨弄春秋。他听不懂蜀池方言,但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从两人唇齿交谈与颜容形貌,猜测出几分意思。
阿银应该是以家常之事入境,慢慢顺导出她想听到的消息。
也就是,阿银从故乡人的嘴中,打听蜀池往事与同乡近情。
摊主的表情极为凄苦,似诉历年艰辛。
两人闲聊有一会儿,阿银叮嘱:“如今蜀池已没,中原故土尽是大宋江山,入乡须随俗,婶子惦记些个,以后讲上汉话,免得别个里头瞧出我们是遭没落的,爱欺负人。”
说起遭人欺负,这位四十来岁的婶子满腹辛酸,个中滋味,真是尝够了。她拉着阿银的手,倒了一番苦水,阿银耐心听着。她也曾问过阿银为何长了一双异瞳,有没有招人欺辱,阿银只淡淡说了,祖上有胡人血统,欺辱不曾有,瞧不起她的多得是,光是将她当作“奇货”倒卖的,就有两次,不过她逢凶化吉,都逃了出来。
婶子以为伴在一旁的富贵公子就是阿银的吉人,又对公子行了个礼。
秋上端坐如故。
阿银从婶子嘴里打听到故国异乡的遗民百姓们,近六年的光景,及他们现在落脚的地方,再次嘱咐了几句,就离开了夜摊。
出了西市,就来到镇郊浅山原野处。
一条弯曲的行马道隐没进山原深处,路面有斑驳痕迹,无破损失修之处,可见远处有大户人家出入和修葺此路。
阿银遽然想到,这条路有点熟悉,像是每隔五日给她送牢饭的炎颜,嘴里抱怨的远行之途。
炎颜最为反对阿银投到死牢里歇脚的做法,哪怕阿银向她释疑过一次,自己有不得已的理由。
炎颜考虑的是,要照顾阿银小主的衣食住行——既在牢里,衣食住三项就省了,只剩下小主最为看重的饭食,所以炎颜拼命经营赚取银子,托镇上信得过的农家给阿银每日送上两餐饭,第五日就由她亲自做了送去。
海津镇司制混乱,兵司监大牢按照旧历,不设牢饭,容得案犯家眷送食。只要银子打点到位,可探监,可请托,只有那些无人看顾的案犯,才迫不得已拿钱从狱卒手里买吃的,总之各自想办法生存,点数下来,饿死的人较少,被夷离堇强行拉去猎死的为多。
炎颜每来一次,钱袋就要空上一分。她唠叨唠叨、抱怨抱怨,隔着铁门戴着锁镣的阿银就静静听着。炎颜是真心疼阿银的,见不得她受难,每每说求二公子施恩,将她救出来。阿银却命炎颜先顾着铁匠,她这边不碍事的。
“怎会不碍事呢?”炎颜瞪大了一双圆圆的眼,“不是每几日就要我跑一趟么?老命都要折损在这上面了。”
阿银连忙岔开话题,赶紧问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