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门后生凋零啊。
剩下了一个五岁小女孩儿,她站在李静贞家门口,小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她是被她妈丢过来的,身上还带着任务。
“方家那小子跟着她,家里天天都吃上了肉,你也去讨好讨好她,该拜师就拜师,该伺候人就伺候人,机灵点儿,让她给你肉,然后你再把肉带回来给你弟吃。”
李静贞蹲下身来看着眼前的小女孩儿,把她收下来这样自己座下也算是金童玉女齐全了。
“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刘焕娣。”
李静贞皱了皱眉:“这名字不好,我重新赐你个名字。”
刘焕娣点点头。
“那你从现在开始,就叫刘傲霜了,记住了吗?”
刘傲霜点点头,脆生生答道:“记住了。”
方良平牵起小师妹,一步一步教她给师父奉茶,拜师礼成。
师门人口已经聚齐了,李静贞想教他们一些除了读书以外的东西。
可她手里现在什么也没有,便只能教他们书画。
楷书是必须得会的,其他的行书、隶书一类,也要由他们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类或几类进行选修。
书画是一体的,当他们能完全操控手中的笔随自己心意书写的时候,国画中的白描技巧也就基本掌握了。
到时候,他们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笔随心所欲的画鱼,画鸟,画梅,画竹......
现在才刚刚开始,李静贞准备慢慢教。
刘傲霜由于晚进师门,落下的功课就由大师兄负责在课余时间给她补上。
其余时间,两人一同上课。
时间紧,任务中,李静贞看着眼前两个本来三岁就该开蒙的小孩儿现在三百千千都还没学完,也挺为他们着急的。
日常除了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外,两个徒儿还负责给她的菜地浇水。
农村的孩子干起活来比她麻利多了。
方良平已经八岁了,这些幼儿开蒙用的书本对他来说学的很快。
李静贞在考虑开始教他论语了。
论语共二十篇,492章,她不打算挨篇教,将论语中的经典语录默写下来教导他们就是了。
刘傲霜和方良平是一起上课的,刘傲霜不懂的,方良平课后会再反复给她解释,一天不懂就解释两天,两天不懂就解释三天。
一段时间下来,刘傲霜的知识积累速度是很快的。
至于肉,在李静贞这里自然是不会少了她的肉吃,但是想带回家,那是门都没有的。
刘傲霜的妈虽然对此感到很不满意,但家里这个赔钱货不用在家里吃一日三餐了,不用给她剩饭,所以也没有反对女儿天天去李静贞家里。
翟嘉玉走的这几天,李静贞打算去万灵儿说的那个隔壁大兴村看看,听起来,原主的父亲似乎正在受苦,她想自己尽量能帮还是帮一下吧。
李静贞自从穿到这个世界以后,几乎没吃过苦,不得不承认翟嘉玉把她照顾的很好,但她仍然从周围人、大环境各方各面体会到这个时代并不像她感受中那么安稳。
甚至说,有些残忍。
关于蹲牛棚、高帽子、挂木牌……这些字眼她或多或少的听说了些,翟嘉玉只能在安奉乡的范围内保护她,出了安奉乡,她也不知道外面是个什么样。
虽然嘴上一直说自己要去看世界,但去大兴村这一趟真正成行之前,李静贞依旧做了很久的心理准备。
一天清晨,天还没亮,李静贞带上钱,穿上了原主的旧衣服,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去往大兴村的班车。
大兴村距离安奉乡并不远,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
下车后,李静贞拿出原主家里留下的画像,这个画像非常清晰而小巧,巴掌大小,李静贞十分佩服这位画师的写实功力,画上画着一个长相儒雅的男人,气质极为矜贵,她从万灵儿那儿得知了他的名字——李斯年。
李静贞在路上拦住一个大妈,她想打听到万灵儿口中说的那个“牛棚”在哪儿。
大妈手臂上带着红红的袖套,用锋利的眼神审视了眼前的姑娘几眼,见她穿着打补丁的破布衣裳,鞋子还露出一根大脚趾,脸色这缓和下来:“什么牛棚,那叫劳改大院!是对知识分子和资本分子进行劳动改造的地方,话别说那么难听,这是国家的政策,你打听那儿做什么?”
李静贞没有笨到实话实说,来了这个世界这么久,她也意识到这里是个歌颂贫穷和劳动的世界,几乎很快就想好了说辞。
“是这样的,大娘,我家太穷了,已经半年没吃过肉了,我爹说我们这些贫农之所以吃不饱饭,就是因为那些资本主义分子害的,他们剥削我们,残害我们,导致我们贫农翻不了身,不能当家做主人,我恨他们,恨他们让我吃不饱饭。”
李静贞捂了捂肚子,仿佛饿极了:“我爹说那些害我们的人现在就蹲在牛棚里,我要去看清他们的丑恶嘴脸,把仇人的长相记在心里,告诉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让他们永远记得我们伟大指挥官的功劳。”